标题:重阳节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哪些? 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奇缘阁来看看重阳节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哪些? 重阳节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哪些? 1、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又称重九。 重九成为节日,可以追溯到汉代。 《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重阳节已成为多元性的节日,伴有形式多样的习俗。 重阳节期间,民间要举行各种活动,其中包括登高、采药、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围猎、射柳、放风筝、蹴鞠、吃重阳糕、妇女回娘家、孝敬老人等。 重阳节期间的制作和作品也非常丰富,主要有茱萸、菊花、菊花酒、重阳糕、寿星、玩具等。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 全国各机关、团体、社区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老人的身心都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舒展;不少家庭中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特地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有天时(秋高气爽)、人和(敬老)之利,是秋季大节,相关习俗有采中草药、敬祝老人、制药酒养生、登高等。 港、澳、台等地尤其重视在这一天举行的祭祀海神活动。 重阳节为研究传统节日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提供了典型个案。 重阳节向老人节转化对于弘扬健康社会风气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认同感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重阳节(皇城村重阳习俗)皇城村重阳节习俗是流传在山西省阳城县以皇城村为核心区域的民众举行的传统敬老民俗活动。 自明代正德十年(1515)起,皇城村就形成过重阳的习俗,祭祖敬老、登高望远、赏菊饮酒、吟诗唱词,蔚然成风,传承至今。 农历九月九日,以皇城村为中心,阳城县所有乡镇以及沁水、泽州的村镇都有丰富多彩的养老、敬老、爱老、助老活动。 传统活动以家庭为单位,近年来还恢复了大规模的物资交流活动及各种民间文体活动。 该项目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社区亲和力具有重要意义。 3、重阳节(上蔡重阳习俗)上蔡重阳习俗是河南省上蔡县传统重阳民俗仪式的活态存续。 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有九月九日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可以免灾的故事,传说故事主人公桓景登高处即今上蔡县城所在的芦岗。 目前上蔡保留的重阳节习俗有:1. 重阳节之前家家户户采菊酿酒以备次年之用。 2. 重阳节前夕家家户户缝制、佩带茱萸绛囊。 3. 重阳节日家家忌荤食素。 4. 重阳节清晨家家户户登高,午饮菊花酒,食重阳糕。 5. 老人七十九,儿孙共敬菊花酒;老人六十三,儿媳、闺女送枣山。 该项目对于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社区民众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有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25-10-26 15:13:54 来源:术灿网 链接:https://www.shucan.cn/book/16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