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天运》译文奥义

2025-05-05 07:03  积极的香瓜mMg

注:翻译这篇文章,只是希望告诉大家,庄子作为道学的继承者,他的很多文章都是“以事梳理”。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因果逻辑关系”。

所以我们阅读《庄子》,首先要的阅读寓言故事的态度,要透过故事内容看懂其中的“因果逻辑”。而我们很多人阅读古人文章,恰恰相反,把故事无限放大,对故事中包含的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逻辑”反而忽略。

其中,最要命的就是,对古人语境的陌生,造就对古人智慧的错误解读。

本篇后边会附着一篇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译文作为对照。看看语境古今异义会造成多大影响。

一,原文: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 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乎?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 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 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仿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 问何故?”巫咸袑曰:“来,吾 语女。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 备,临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二,译文:

天地运行,日月轮转,这一切谁人主持、谁是主导者?又是谁在思索推动这些因素(居无事=静心思索。其中,居=居住,停顿,指静下心来;无=未知的起因;事=从事思考),谁在制造这些显而易见的机缘巧合(有机缄=动果的机缘。有=已知的显而易见的动果;机=机缘巧合)?还是说这些事物的运动变化是自动自发完全不需要人们控制?

云和雨谁是谁非?谁是主导者谁是被支配者?或者是谁在推动这些缘由运行(居无事=推动缘由运行)

又比如,北风呼啸,一会偏东一会儿偏西,好像上边有人在控制。孰能有这种催动能力?谁又能揭示其中的原因(居无事而披拂是=思考原因,披露原委)?敢于问出原委所在?

巫师咸袑回答:我来告诉大家。天道运行有六种极致五种常态(六极=六道:分别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五常=五行。)帝王能够明白并按照它们运行规律治理,则会非常顺利,否则麻烦会很多。九州之事治理成做事标准(德=做事;备=备注,指格式、标准)让下边的人去临摹执行,得到天下人拥戴,这才是一个好皇帝。

注:这一段,落脚点在“六极五常”。指事物运动变化的六个分类,五种变态。概括起来就是“要认知到事物运动变化的多种多样和一些基本规律”。“六极五常”是古人对基本规律的归纳总结。当然这种归纳总结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

三,原文: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 ”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曰: “至仁无亲。”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 仁不孝,可乎?”

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 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 ,是何也?则去之远也。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而 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 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 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 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 ;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四,译文:

商国宰相汤问庄子关于“仁”是什么。庄子回答:“仁,其实非常可怕”。荡问“怎么说?”庄子回答“父子关系有啥仁不仁的。他们本就是亲情维持的。”荡问“我们说的是纯粹的仁,也就是`仁`的定义是什么?”。庄子回答“仁的定义就是舍去亲情,变成理性思维。”荡问“我个人观点是,没有亲情就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孝,是否意味着`仁`就是不孝?”。

庄子回答:“不尽然。严格意义上`仁`并没有问题。但涉及到孝,就不是同一个问题,并非孝与仁有啥冲突,问题是它们本就不是一回事。相隔非常遥远的两回事。有些南辕北辙。

我们都知道,尊敬很容易产生孝,但发自肺腑的爱产生的`孝`即难也易。它们的区别在于由于孝而忘记亲情难,由于亲情忘记孝很容易。(注,很多儿女正是由于父母的溺爱而不孝,这就是“使亲忘我”),至于由于溺爱而不孝,让天下人认可却相当难(指,由于不孝会被天下人指责,背后挫脊梁骨)。即便你不孝瞒过天下人的眼睛,但让天下人认可你的不孝却非常难。(指,一旦被众人发现你不孝会被严厉谴责)。

这如同尧对舜有恩德(历史记载,尧帝发现舜帝并传位给舜帝),如果舜不对尧做到孝敬,这种利于万世师表的事情,完全是在理智下做出的决定。

可见,孝悌仁义,忠信贞廉,这些事情都是“理智”做出的选择(自勉=理智决定),这种需要理智做出决断的行为有很多不足。

概括起来就是:对于各诸侯(国爵,指分封的爵位,指诸侯)来说,国家礼节(用礼节表达对国君的孝道)很重要;对于富人而言,缴纳赋税很重要(指富裕者对国家的孝道以赋税体现);对于求功名的人来说,荣誉很重要(指,为国家立功尽孝道);这一切都是规律法则(道=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法则)使然的结果。

注:古人的“仁”,指理性思维。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指天地运行没有情感,非常理性的按照规律法则运行。圣人们思考问题也不会感情用事,会非常理智的思考问题。其中的“刍狗”,指一年一度祭祀用祭献的稻草狗,它的关键在“一年一度”的规律性上。代表着道运行的规律法则。

可见,庄子是说:仁,是一个理性思维方式,非常注重形式,针对于“孝”而言,有些背道而驰。不能太理性思维,而要亲情为先。所以,庄子回答“仁非常可怕。如虎狼一样可怕”。他的意思并非排挤“仁”,而是说,在孝道上不能太理性,太理性的话,父子感情六太凉薄了。亲人之间如同演戏这很不好。

五,其他译文:

天在自然运行吧?地在无心静处吧?日月交替出没是在争夺居所吧?谁在主宰张罗这些现象呢?谁在维系统带这些现象呢?是谁闲瑕无事推动运行而形成这些现象呢?揣测它们有什么主宰的机关而出于不得已呢?还是揣测它们运转而不能自己停下来呢?乌云是雨水蒸腾而成呢?还是雨水是乌云降落而成呢?是谁在行云布雨?是谁闲居无事贪求欢乐而促成了这种现象?风起于北方,一会儿西一会儿东,在天空中来回游动,是谁吐气或吸气造成了云彩的飘动?还是谁闲居无事煽动而造成这样的现象?我斗胆地请教是些什么缘故?”巫咸祒说:“来!我告诉你。大自然本身就存在六合和五行,帝王顺应它便能治理好国家,违背它就会招来灾祸。顺应九州聚居之人的各种事务,致使天下治理而道德完备,光辉照临人间,天下人拥戴,这就叫做‘上皇’。”

宋国的太宰荡向庄子请教仁爱的问题。庄子说:“虎和狼也具有仁爱。”太宰荡说:“这是说什么呢?”庄子说:“虎狼也能父子相互亲爱,为什么不能叫做仁呢?”太宰荡又问:“请教最高境界的仁。”庄子说:“最高境界的仁就是没有亲。”太宰荡说:“我听说,没有亲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有孝,说最高境界的仁就是不孝,可以吗?”

  庄子说:“不是这样。最高境界的仁实在值得推崇,孝本来就不足以说明它。这并不是要责备行孝的言论,而是不涉及行孝的言论。向南方走的人到了楚国都诚郢,面朝北方也看不见冥山,这是为什么呢?距离冥山越发地远了。所以说,用恭敬的态度来行孝容易,以爱的本心来行孝困难;用爱的本心来行孝容易,用虚静淡泊的态度对待双亲困难;虚静淡泊地对待双亲容易,使双亲也能虚静淡泊地对待自己困难;使双亲虚静淡泊地对待自己容易,能一并虚静淡泊地对待天下人困难;一并虚静淡泊地对待天下之人容易,使天下之人能一并忘却自我困难。盛德遗忘了尧舜因而尧舜方才能任物自得,利益和恩泽施给万世,天下人却没有谁知道,难道偏偏需要深深慨叹而大谈仁孝吗!孝、悌、仁、义、忠、信、贞、廉,这些都是用来劝勉自身而拘执真性的,不值得推崇。所以说,最为珍贵的,一国的爵位都可以随同忘却自我而弃除;最为富有的,一国的资财都可以随同知足的心态而弃置,最大的心愿,名声和荣誉都可以随同通适本性而泯灭。所以,大道是永恒不变的。”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