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一月不上两次坟,一人不上两年坟”,是什么忌讳,有道理吗
2025-03-24 14:20 云霄钰
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为方便与您分享,可以点个“关注”哦~
文 |云霄钰
编辑 |云霄钰
前言
每逢清明节,古人总要扫墓上坟,以示哀思和追思,“孝顺父母,重视祖先”,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一月不上两次坟,一人不上两年坟”这句看似无关痛痒的俗语,却隐含着我们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习俗,你知道这句话是指什么意思吗?
上坟的传统习俗
上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习俗之一,它源远流长,富含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上坟不仅仅是表达对先人的哀思和怀念,更是一种弘扬传统美德、家庭和睦的重要方式。
在古代,由于科技发展水平有限,人们普遍都是信奉祖先崇拜的,认为先人的魂魄依然存在,并且还会保护着子孙后代,为了表达对先人的敬意,每逢重要节日或纪念日,人们便会前往先人墓地进行简单而虔诚的祭祀活动,这就是上坟的由来。
随着时代变迁,上坟已经成为了一年一度的重要民俗活动,尤其是以清明节期间最为盛行。
在上坟前,家族成员要提前打扫墓地,准备祭祀用品,在上坟当日,全家老少都要穿上素净的衣服,携带香烛纸钱前往墓地,沿途也要肃静,不喧哗,到达墓地后,首先向墓碑顶礼,然后焚烧纸钱、上香,最后摆放祭品,如鲜花、水果等。
在祭祀过程中,后人往往会向墓碑倾诉一年来的家庭变故或自己的心路历程,以此来表示亲密和尊重,当祭祀完毕后,墓地周围也要打扫干净。
在长期的发展中,上坟逐渐形成一定的仪式和规范,比如墓地要选择风水宜人之地,墓碑要竖立整齐,上坟要选择黄昏时分,不宜喧哗,孕妇和身体虚弱者不宜前往等。
这些规定虽来源于迷信,但也包含了对先人及自然的尊重之意,时至今日,上坟仍是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但其内涵已发生改变,如今上坟更多地是子孙后代表达哀思、缅怀先人的一种方式。
中国人为什么重视上坟
扫墓祭祖的习俗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先民就有祭拜祖先的习俗,他们会在死者墓穴中放置食物、工具等生活用品,以供死者使用。
到了商周时期,祭祖活动更加系统和规范,每个皇帝死后,都要立庙供奉,而普通百姓也会在一年之中选择节日祭祖,以示哀思和纪念。
这种扫墓祭祖的习俗,源自中华民族崇尚孝道的文化传统,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中国自古重视孝道,把孝敬父母和祖先作为人伦之本,人们通过扫墓祭祖来纪念祖先、传承祖训、学习祖德,使孝道得以世代相传。
随着历史的发展,扫墓祭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清明节逐渐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清明时节气候温暖,万物复苏,古人遂选择此时扫墓追思先人。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这一天,无数人都会回到老家,上山入墓,为逝去的亲人扫墓、献花、烧香、烧纸钱,这已经成为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习俗。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会如此重视上坟扫墓、祭奠先人呢?其中蕴含着怎样深刻的文化内涵?
这一行为最重要的是与中国人的信仰有关,在中国,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共同信奉的宗教,中国人的信仰,就是自己的祖先,我们尊敬祖先,感念他们的付出和奉献,希望延续他们的精神和香火。
而上坟祭拜,也正是表达这种情感的方式,从古至今,中国人就讲究“祖宗法则”,认为祖先的精神永远活在后人心中,需要用祭祀等仪式来纪念和传承了,这种信仰观念源远流长,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信仰,这也与中国悠久的儒家文化传统有关,众所周知,孝道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尊老爱幼、崇尚祖先”,这些思想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
每年的清明扫墓,也正是能肯出中国人对先人和长辈的崇敬,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形成了重视祖先、尊重老人的社会风尚,这与西方社会存在明显差异。
然后就是,扫墓也中国人面对死亡时的态度,在中国文化里,死亡不意味着结束,而是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只要后人还在怀念逝者,那么他就不会真正离去,每年清明上坟,也正是维系着这种精神纽带的重要方式。
最后,这是中国人独特的亲情表达,扫墓时,全家老少围坐一起,这是中国式的亲情团聚,把先人的事迹讲出来,让晚辈们认识自己的根,在中国,家庭观念非常强,家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明扫墓就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分散各地的家人回家团聚。
所以扫墓祭祖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习俗,经历长时间的演变,显示出民族自信和文化魅力,清明扫墓绝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而是汇聚了中国人的信仰追求。
一月不上两次坟
上坟祭拜是表达孝思的重要方式,但频繁上坟也是有不妥之处,“一月不上两次坟”这句话就是提醒后人,上坟要遵循适度的原则,不能过分频繁。
首先,兄弟姐妹应该共同上坟,比如当父亲去世后,兄弟姐妹却各自为政,你上一次,我上一次,这样的行为就会令大家非议。
而当他们商定好每逢节日齐聚老家,一同前去祭拜时,村人则会称赞他们和睦,由此可见,共同上坟可体现家庭和睦,若兄弟姐妹各自为政,则是会被视为不孝。
然后,就是上坟不可过分频繁,比如当父亲去世后,孩子每周都会去坟前痛哭,这样的行为民间有一种说法,就是会使父亲之魂长留在人间,古人云,“死者已逝,生者当自爱“,因此过分哀伤反不可取。
随后各地的节日不同,也须酌情而行,比如有的人籍贯是南方,每年是在清明前后上坟,而今年他居住在北方,邻里以寒食代清明祭扫,那么他就不宜固执己见,而应顺应当地习俗,避免当月多次上坟。
此外,上坟次数还与去世时间相关,老人新葬,子孙可频繁上坟以表达哀思,但过了忌日便应适当减少,“一月不上两次坟”的意思在于引导后人上坟要讲求适可而止,共同奉行,顺应当地,并视去世时间而定仪式。
一人不上两年坟
当亲人离世,为了表示孝心,子孙后代常常会定期前往其坟墓前凭吊悼念,在我国古代社会,这种行为更是被赋予了许多意义。“一月不上两次坟,一人不上两年坟”这句民间俗语,就体现了其中一些观念。
“一人不上两年坟”这句话为这一古老的礼仪规定了时间的界限,按照古人的理解,坟墓不仅仅是逝者的长眠之地,也是象征了一个家族的根脉所在,每逢在重要节日时,全家老少前来扫墓、献花,可以增进兄弟姐妹的感情,让年轻一辈孝顺父母的美德得到展现。
因此,即便远在他乡谋生的子女,每年也会回家去看望故去的长辈,这种习俗一直持续到今天,“一人不上两年坟”有两种意思,第一个意思“两年”,准确说来是指第二年。
整句意思是,要在祖先过世的那一年内完成丧事,不可拖延至来年再办,这并非铁律,而是于殡葬习俗衍生而来,我国古代讲究“新年新气象”,一切事务当在年内了结,以示周全。
若不慎把丧事拖到第二年,则被视为不敬、不吉利,所以子孙后代当努力安排,尽量在年底前完成各项仪式,若因特殊情况无法做到,也可以提前在百日或三七五七时一并办理,不必拘泥于算计日子。
“一人不上两年坟”第二个意思也就是说,哪怕是远在外地工作的子孙,每年春节也必须回家祭扫父母作为孝道,比如有的人原本在城里打工,但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按照村里的规矩,他必须在春节前回家给父亲上新坟,如果连续两年都不回来,就会被视为不孝。
结语
如今我们的社会变迁迅速,许多传统思想和价值观也在这股时代洪流中面临冲击和反思,对于先祖崇拜等传统习俗,我们应慎重对待,既不可一味排斥否定,但也不可固步自封继续盲从。
“一月不上两次坟,一人不上两年坟”这句话也是注重的告诉我们人家族要团结,人不能忘本,到了特殊的日子时,应该与家人一同前去祭拜。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