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人文图典|话说“蒲汇塘”
2025-03-10 13:48 仲富兰
图为七宝镇境内流淌不息的蒲汇塘
上海闵行区政协组织编撰了一册文史资料的书,书名就叫《蒲汇塘》(吴玉林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年12月版),因为我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昨天下午出席了这本书的出版雅集活动。活动搞得很成功,我就来说说与上海徐家汇人魂萦梦绕的蒲汇塘。
蒲汇塘原本是与肇嘉浜交汇连接的水上通道
我出生在徐家汇,从小在那里长大,徐家汇与七宝镇因蒲汇塘而水脉相通,蒲汇塘与肇嘉浜因水而“汇”,徐家汇之所以得名,与徐光启后人在此居住有关,也与这两条河流的交汇有关。历史上江河淤塞与疏浚,曾经是历代政府官员最头疼的事情,河流改道也是很寻常的。1960年代肇嘉浜被填没,成为林荫大道,这一段的蒲汇塘则填没得更早,形成了蒲汇塘路,1964年我上中学,就读的宜山中学就在蒲汇塘路的边上,那里存留着我们童年时的欢笑、少年时的嬉戏,小时候到七宝蒲汇塘沿岸农田里捉蟋蟀的情景更是历历在目。“蒲汇塘”有我的乡愁与情感。
徐家汇蒲肇河的交汇处 民国时期的摄影
1900年蒲汇塘龙华段行船的老照片
1920年代 肇嘉浜还是上海水上通道
历史上因淤塞与疏浚 导致蒲汇塘多次改道
蒲汇塘,出现在宋代许多水利专家的著述里,这样算下来,蒲汇塘应该是流经千年的古河道了。我们知道,江南水乡横塘纵浦,水网纵横,由于蒲汇塘与肇嘉浜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在徐家汇,历史上也将这一段的蒲汇塘称之为“蒲肇河”,蒲汇塘的水经肇嘉浜日晖港流入黄浦江,明清时期因下游出现淤塞,蒲汇塘不得不发生改道,出小闸镇(也有上海人称之为“小闸弄”,即现在中山西路、宜山路一带)东娄泾桥折南合穆家塘,再经漕河泾镇东与龙华港合流入黄浦江。至于徐家汇有一地名叫“土山湾”,就是清代由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堆积形成成山,既可阻拦洪水,又可形成景观(据阴阳风水先生所言,上海五行缺山),于是乎就有了“土山湾”的地名。清同治三年(1864年),来沪的教会天主堂将土山整平,建起育婴堂、慈母堂等机构,又陆续兴建木工部、中西鞋作、照相馆、印刷所等,形成土山湾小市。肇家浜和蒲汇塘先后筑成漕溪北路和蒲汇塘路,但人们仍沿用土山湾地名。现在徐汇区在土山湾建立了一个博物馆,这个情况就不用我赘言了。
蒲汇塘连接肇嘉浜所形成土山湾的老照片
蒲汇塘在1930年代的情景 原件藏上海图书馆
1932年的上海城区地图(局部),说明当时蒲汇塘东段还在,尚未辟成蒲汇塘路
肇嘉浜被填没为路 蒲汇塘只得掉头向南
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更新,土山湾附近的蒲汇塘被填平筑路,这是蒲汇塘路的由来。原蒲汇塘河道在今宜山路附近改道南向后连通漕河泾港。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为治理又黑又臭的肇嘉浜,上海人民对肇嘉浜进行了填没筑路工程,形成今天蒲汇塘的水道格局,原来的肇嘉浜被填平成路,成为今天的肇嘉浜路,原蒲汇塘从土山湾至天主教堂段成了今天的漕溪北路,而小闸镇至土山湾河段也被填平成为蒲汇塘路及一幢幢的高楼大厦。
近代以后,天主教在这里建立教区,并使这里形成人口稠密区和市场。曾几何时,徐家汇老街叫“徐镇路”,这条弹硌路铺就的路,两边开着各种店铺,很是兴旺,它是清代徐家汇市的中心,直到1950-1960年代,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对徐镇老街的兴隆也是记忆犹新。后来在建设地铁徐家汇站时,那条徐镇路也消失了。过去蒲汇塘流经地还有一个有名的集镇,叫“虹桥市”,就是今天闵行区的虹桥镇,蒲汇塘流经这里,跨蒲汇塘曾经有一座环龙桥,被上海人称为“虹桥”,虹桥市即以该桥得名。1901年公共租界工部局筑了一条路,就是今天的虹桥路,大概是以通虹桥而得名。华漕市即今闵行区华漕镇,以一条叫华漕港的吴淞江支流流经市镇而得名。
上海城区主要水系示意图
1988年的七宝境内的蒲汇塘
围绕蒲汇塘 闵行区可以做更大的文章
岁月沧桑,七宝镇附近的蒲汇塘还在静静流淌。蒲汇塘是祖先留给当今上海人的一笔丰厚馈赠,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据说闵行区的各个古镇都在从事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风生水起,做都应该做,但力量不能平均使用,抓住“蒲汇塘”及其沿岸地区的民俗资源研究,还是应抓住马桥文化圈的土地记忆,建立大虹桥周边地区的文化资源目录,这个课题应该提上议事日程。
2019年4月10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