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什么是天命?

2025-08-14 13:06  儒风大家

睁大了眼睛

远望

支棱起耳朵,听

你我的“天命”是什么

如果不在春天里,它又在哪里?

如果不在宇宙洪荒处,莫非在心性深处?

孔子与弟子们凭着一腔真挚的情怀,用对学问和真理的孜孜追求,滋养着自己的心灵,磨砺着自己的德行。坐而论道的孔子,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自己的知天命之年

什么是天命

孔子说:不懂天命,就不可能成为君子;不懂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析辨别言论,就无法了解人。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天命而不敬畏,不尊重在上位的人,蔑视圣人的话。

《论语》里,孔子两次直接谈到“天命”,并且把它和君子的基本修养结合在一起。

许多人会认为天命是不存在的,是迷信。

其实,孔子所说的天命:

第一,它客观存在;第二,它不但不是迷信,还是正信。

孔子的“天命”,大致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天命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的命运等等。这些都是先我们而存在,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比如,我们生在地球上,生在某一国,这就是天命。我们生而为人,这也是天命。我们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有这样的父母、兄弟、姐妹,这也是天命。这一切,都是我们必须认知和认同的,必须无条件接受的。

接受了这些之后,我们还得尽相应的责任,这就是天命的主观方面:包括人的道德责任、为人的准则、人的信仰、人的理想等丰富的含义。就是要认识到人是有道德使命的——人不仅是一个道德的存在,从而区别于一般动物,而且人还负有建设道德世界的责任。

所以,孔子的“知天命”的“知”,不仅是指“知晓”、“认知”,更是“履行”,是“知行”的合一。

具体地讲,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点,我们必须认知天命。认识到天命确实存在。人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在一定的背景下寄托,在一定的凭借中发展。而且,生而为人,必须有所承担。这样的承担,无从推卸,因为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命。

第二点,我们必须敬畏天命。敬畏这些命定的先天的一切,而不是嫌弃这些。这是敬畏心。

那么,敬畏天命会不会导致我们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听之任之,无所作为呢?不会。因为天命本身包含了我们主观上的努力,尤其是包含了我们必须承担的道德责任。

第三点,我们必须履行天命。知天命即是知“使命”。在认识到并敬畏这既定的人生依托的前提下,也能认识到人作为万物之长,也是天命力量的一部分。天意表现在个体身上,就是个体的历史使命。

知天命、知天意、知天道,也就是知道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产生历史使命感,从而顺应既定的条件、背景和凭借,乘势而为,百折不挠地向着命定的方向前行,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所以,敬畏天命可以使我们拥有一个更加积极和义无反顾的人生。也就是说,知天命不仅使我们有敬畏心,还赋予我们进取心。

认知天命,是仁;敬畏天命,是礼;履行天命,是义 。所以,孟子说: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什么叫“由之”?什么叫“行”?就是顺应天道,履行天道。

坏人也是天命

下面这一则是孔子知天命之年的宣言: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感慨:“没有人了解我啊!”这好像有一丝寂寞,其实是最深沉的大欣喜。“莫我知也夫”者,不是遗憾之言,而是得意之言。

为什么?

孔子做了回答:“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向上通达天命,向下遵行天道,履行着自己作为人的使命,人生抵达了这种境界,心灵能与天地晤对了。

孔子知天,天知孔子。孔子只能与天地晤对,当然有大寂寞,但这又恰恰是人生的大境界!

一个知晓天命的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精神力量。

可以说,人的精神力量的来源,就是对天命的认知、敬畏与自觉履行。一个只有自我功利盘算和追求的人,只有欲望的力量,绝不可能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

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那么,知晓天命的孔子,又有着哪些精神力量呢?

第一,天命赋予孔子义无反顾的历史使命感,这是孔子精神力量的源泉。

《论语·宪问》记载,有人把孔子说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俗人常常把“知其不可而为之”视为愚蠢。其实,孔子已经“知其不可”,又何来愚蠢?

已经“知其不可”,却又“一意孤行”地“为之”,这就显示出一种伟大的、绝不平庸的、孤绝的人格与精神。这是一种古典的、悲剧式的崇高,是人类精神超绝一切生物之上的证明。有此精神,人才可能由凡入圣,优入圣域。

“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对孔子伟大精神的定评。

第二,不怨天,不尤人。

再看《论语·子罕》篇中的这一则: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在匡地遭受到围困拘禁。他说:“周文王已经死了,周代的文化遗产不都是在我这里吗?上天若要毁灭这种文化,我早就不可能继承到这种文化了;(现在既然我已经继承了这种文化,可见)上天不会毁灭这种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在人生最危难的时候,孔子之所以有如此的自信,正源于他所承载的文化,以及他所担当的历史使命,是那份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给了他如此的自信、如此的从容和如此的镇定。

另外,前文有述,孔子的学生公伯寮背叛师门。但是,当子服景伯说凭他的力量可以让公伯寮横尸街头时,孔子却说:“我的道能得到实现,是天命;我的道将被废掉,也是天命。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

孔子的意思是:既然人有天命,人在人生旅途中所碰到的一切,无非是天命的一部分。公伯寮何尝不是我命中注定要碰上的呢?既然如此,我又何必怨他呢?他是我的命啊。

天命让孔子通达,宽容,善待一切,包括自己的对手。

第三,淡泊宁静。

看《论语·里仁》这一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财富和地位,这是人们所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获得,君子是不会安处其中的;穷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君子是不会躲避的。君子离开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美名呢?君子是连吃顿饭的工夫也不能违背仁德的。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与仁德同在,在流离困顿的时候也必须与仁德同在。”

富贵如果是我们的命,得之,好;贫贱如果是我们的命,受之,也好。粗茶淡饭喝凉水,如果是命,何碍于我们的欢乐?肥马轻裘享富贵,如果不是命,又何益于我们的欢乐?

按照孟子的说法,君子的天命是:

居仁由义。

君子必须内心满怀着仁,行事遵循着义。如果世道好,居仁由义就会富贵,那真是大幸福,我们笑而受之;如果世道不好,居不仁由不义才能得富贵,那真是大不幸,我们就笑而却之。君子有仓促急迫之时,有流离困顿之境,但君子既然承担了安顿天下的使命,他就必须永远与“仁”同在。这就是知天命!所以,孔子才会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坚定地担当着“仁”这一历史使命,无怨无悔地走在“义”这条光明大道上,无论出现多少诱惑,无论遭遇多少坎坷,他都义无反顾地朝着自己理想的彼岸跋涉着。奋然前行的他,随着天命之年的到来,他将要履行一项新的人间使命。(摘选自鲍鹏山《孔子传》)

儒学国学孔子儒家传统文化经典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