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竟来自于古人奇怪的观念:五月大凶诸事不宜
2025-08-08 13:38 好玩的国学
有人说,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爱国者屈原,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带来了端午节小长假和清香的粽子,对国人的贡献极大,影响深远。这是人们对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的最高褒奖。因为家国一体意识强烈的中国人,天然地崇拜爱国者。
所以,因为国家的灭亡而以身许国的屈原,备受尊崇。
而屈原的死,始终是个谜。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屈原投江而死,还有说法认为,屈原死于一场精心构筑的谋杀。
有人认为,在端午节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习俗中,是对屈原遇害现场的还原:
屈原在被放逐的过程中,一直受到政敌的追杀,屈原乘着小舟逃走,后面的敌人驾驶大船追赶,龙舟竞渡就是还原了屈原在汨罗江上的逃命的过程。而包粽子则是还原了另外一个场景:敌人抓住了屈原,把他捆绑起来投入江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屈原并非投江自杀,而是被人暗杀而死。
总之,屈原是带着对故国的灭亡深深的失望,带着怀才不遇的一腔悲愤而死的。
古人非常重视四季的起始点,比如冬至和夏至。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人,相信四季轮回象征着生命的萌发、蓬勃和老去。冬至到来之时,是一年中阴气最重的时候,而古人认为,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将向它的相反方向发展。道家的老子就有祸福相依的观点。在阴气最终的冬至过后,阴气开始逐渐消退,阳气逐渐上升,进入了万物生长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进,阳气在夏至这一天进入了最高点,同样,古人认为,在夏至过后,阳气逐渐消退,阴气开始上升,生命进入逐渐衰老的阶段。也就是说,五月是阴阳二气激烈斗争的时段,因此,五月是凶月。
基于这种认识,在整个五月人们的行为必须小心翼翼,好多事情能有禁忌。比如汉朝人认为,五月份不要盖房子,否则房子主人将会成为秃头;五月份被提拔当官,那这一辈子也许就原地踏步了;五月不要生孩子,否则这个孩子将是不祥之物,男孩对父亲不利,女孩对母亲不利,总之五月份出生的孩子对父母的威胁很大。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因为是五月出生,父亲田婴一度想把田文扔了当弃婴。老一辈的杭州人认为,五月不能结婚不能乔迁新禧,北京人认为正月善而五月凶。
所以,不管是夏至还是端午,驱除瘟疫邪恶保护自我平安,才是主要目的。在汉朝时,人们就用青、皇、赤、白、黑等五种颜色的丝线合成细索缠在手臂上,以驱除瘟疫;女孩们要用兰草泡水洗澡,这些都是驱除瘟疫。这个习俗在宋朝时候还大行其道。苏东坡在端午节这一天,别人都写什么吃粽子龙舟竞渡的大场面,他偏偏写了他最爱的小妾朝云用兰花泡澡的香艳场面。苏东坡这样写道:《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你看,美丽的朝云,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驱的不是邪,看起来是在诱惑苏东坡。
为了驱邪,人们还用菖蒲关在门上用以驱除恶鬼,人们要喝雄黄酒,妇女们出门要戴石榴花,其深层次原因是,这些植物都有驱除蛇虫、瘟疫的作用。
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习俗,同样来自于是先人们的食物崇拜。当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者屈原,毕竟要让节日充满仪式感,需要更多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传说。不管你是否承认,屈原的故事是显然是后人加上去的解释性传说,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屈原的崇拜和哀思。这就像中国禅宗大盛之后,就有了佛祖拈花微笑以心传心的故事一样。
事实上,龙舟竞渡的习俗,来自人们对水的崇拜。万物皆靠阳光与水,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在以农业为生存根本的时代,水就是最重要的生命源泉。因此,讨好水神、雨神是先人们宗教仪式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长期的文化演进的过程中,龙舟竞渡成为端午节的民俗必备节目了。当然,闻一多先生认为,龙舟竞渡反映了江南一带人们的古老的龙图腾。其实,崇拜龙也是为了求雨,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中,云从龙风从虎,而云是能带来雨水的,而雨水是生命的守护神。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