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苏州男子骨密度似30岁,他的4个生活习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2025-06-23 18:53  三秦医者

内容资料来源:

1. 陈明,李秀芳.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39(6):780-785.

2. 郭丽娜,张磊.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与治疗策略[J]. 中华骨科杂志,2019,39(11):675-679.

3. 刘洋,赵金祥.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病因及防治对策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20,35(4):646-649.

骨密度流失是很多老年人都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老年人摔一跤就成重伤的现象,其实跟骨密度不无关系。骨密度又称骨矿物密度,是指骨骼中矿物质的含量,通常用来衡量骨骼的健康状态。

高的骨密度意味着骨骼含有较多的矿物质,显示出更强的骨骼和较小的骨折风险;相反,低的骨密度则表明矿物质含量较低,骨骼较脆弱,骨折风险增大。

和许多老年人不同,67岁的苏州张大爷,他的骨密度异于常人,甚至不少人纷纷上门求教,询问如何保持骨密度的正确方法。

张大爷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从出生到工作再到退休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里。自从60岁退休后,张大爷便开始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帮助打发时间,其中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钓鱼,刚开始还只是白天去,到了后来晚上也会跟着去,一整天下来很少有在家的时候。

这天下午,张大爷收拾好东西前往指定地点和几个老伙计们一块垂钓。当天下了暴雨,湖里面的鱼儿正是欢腾的时候。张大爷对于这次垂钓可谓是信心满满。然而,正因为地面湿滑,其中一人起竿时不小心猜到了青苔,向着一旁倒了下去,周围人都听见了清脆的咔嚓声。

当时倒地那人动弹不得,众人急忙把人给送去了医院。经过检查竟然是粉碎性的骨折。处理好交接事项后,张大爷失魂落魄的回了家。妻子看他这幅失落的神情,忙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当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妻子也忍不住心跳加速,感慨道:“咱们这个年纪的人真得万事小心了,哪天磕了碰了都不知道要惹下多大的麻烦呢。”而张大爷自然也明白这番道理,隔天便来到了医院,想着测量一下自己的骨密度。

医生在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后,发现张大爷的骨密度水平保持的还算是不错,看起来和四五十岁的人差不多。可是对于这个结果,张大爷却不是很满意,拉着医生聊了许久,约莫半小时后这才肯离去。

推开家门,看见桌上准备好的饭菜,都是他爱吃的肉类,做法偏向油腻。要是往常,他自然是最喜欢不过了,可是从医院出来后,对于这些食物他忍不住眉头紧锁,并对妻子叮嘱道以后这些菜他们都要少吃。说完起身去厨房炒了两个青菜。

妻子不知道他这是唱哪一出,懒得搭理。然而,张大爷却越说越起劲,把从医生那了解的知识全都跟妻子复述了一遍,特别是关于骨密度流失后可能产生的危害,听得妻子也跟着紧张起来。

骨密度流失通常称为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结构破坏、骨骼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病理状态。这一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女性,但也不乏青壮年患者。

骨质疏松使得骨骼变得脆弱,即使是轻微的外力,如跌倒、甚至咳嗽和打喷嚏,也可能导致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脊椎、髋部和腕部。其中,髋部骨折是最为严重的一种。

它不仅带来剧烈的疼痛,还可能导致患者失去行走能力,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髋部骨折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死亡的原因多与手术风险、长时间卧床导致的并发症有关。

长期受到骨密度流失困扰的患者,会逐渐出现身高缩短、体态变化等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脊椎的压缩性骨折所致。脊椎的变形不仅影响外观,更重要的是会对脊髓和神经根造成压迫,导致背痛、行走困难等症状。

第二天,夫妻二人像是约好一样,早早的就起床了,早餐的样式也不再是之前的油条咸菜,而是以清淡口味为主。坚持的第一个月,张大爷没少偷吃,总觉得这些东西索然无味,到后来也成了习惯。

在他坚持提升骨密度的期间,还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他们专门组建了一个群,在里面发布任务,定时打卡,互相督促。张大爷看着自己的行为带动了周围人共同关注身体健康,别提多高兴了。

一年后,张大爷前往医院就诊,复查骨密度情况。作为第一个做出改变的人,群里面的其他人自然都对他这个结果十分关注。数小时后,张大爷在群里发送了一则检查报告,按照医生的说法,此时他的骨密度水平和30岁的年轻人相差无两。

这一消息迅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不少人纷纷为他点赞,除了一些吹嘘的话,还有一部分的人则纷纷求教方法。看着大家的关注,张大爷很是高兴,整理好文字后发送出去,说道:“我没有什么法宝秘籍,全靠这四个好习惯帮了我大忙。”

骨密度是判断骨骼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人的骨密度反映了骨骼中矿物质含量的多少,它与骨骼的强度直接相关,影响着个体是否容易发生骨折。而这四个科学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提高和维持较高的骨密度水平。

1. 保持适当的体力运动

适当的体力运动被广泛认为是提高骨密度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承重运动如走路、跑步、跳绳以及力量训练等,能够促使骨骼在承受重量和拉力的过程中自我更新和加固。

运动时骨骼对重力和肌肉力量的响应会刺激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质的形成,从而提升骨密度。因此,坚持适量的体力运动是增强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方法。

2. 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

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矿物质,对于维持骨密度和保证骨骼健康至关重要。维生素D则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缺乏这两种营养素会直接影响骨密度,增加骨折风险。

因此,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是提高骨密度的关键。食物如牛奶、酸奶、豆制品、绿叶蔬菜、坚果及鱼类都是优质的钙质来源;而维生素D则可以通过日晒或补充剂的方式来获取。

3. 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维持和提升骨密度至关重要。吸烟和过量饮酒均已被证明是影响骨质健康的负面因素,它们不仅能降低骨密度,还会增加骨折的风险。因此,避免吸烟和限制饮酒是保护骨密度的重要措施。

此外,维持正常的体重也对骨密度有正面影响。过重或过轻都可能导致骨密度下降。通过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来维持健康的体重,是提高骨密度的有效策略之一。

4. 定期检测骨密度

定期检测骨密度可以及早发现骨质疏松等问题,便于及时采取措施。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有骨折家族史的人群,以及经历过长期服用某些可能影响骨骼健康药物的人,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尤为重要。

通过检测,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骨质问题,并根据医生的建议采取针对性的提升骨密度的措施,如调整饮食、增加运动、药物治疗等。

总之,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努力,即保持适当的体力运动、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检测骨密度,可以有效地提升骨密度水平,预防骨质疏松,确保骨骼健康。这些习惯的养成和坚持需要时间和毅力,但为了身体的长期健康,这些投入是值得的。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