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的清规戒律你知道多少?
2025-05-26 05:19 心愿是祖国强盛
河南省商丘古城南门外的古宋河畔,有一处风景,这便是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真笔题记八关斋。八关斋全称《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八棱石幢,立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
唐玄宗天宝末年(756年),田神功当过县史,"安史之乱"发生时,他随叛将南德信、刘从谏围攻睢阳(今商丘)。田神功却杀了南德信,赶走刘从谏,率将士归顺朝廷,解除睢阳之围。田神功归顺后被封为鸿胪卿,后迁任徐州刺史,淄青节度使。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叛军又攻,田神功再解睢阳之围。后来,田神功屡受朝中嘉奖,"安史之乱"平息第二年,田神功官拜汴宋节度使,后升为太子太师信都郡王。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四月,田神功得热疾,睢阳人便向官府建议,举行八关斋会为田神功祈福,以报其解救睢阳危难的恩德的事情。为记录这次活动,颜真卿应邀而来,撰文并亲笔书写了这篇文章。
"八关斋"碑为《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简称为"八关斋",由此可知该碑是记述唐朝宋州(今商丘)官吏举行八关斋会来报德所立。那么,何为八关呢?八关亦称八戒,为佛教用语,是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昼夜中所必须遵守的八条戒律: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香及歌舞观听;七不眠坐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食非时食。前七者为戒,后一者为斋,合在一起总称为"八戒斋"或"八斋戒"、"八关斋戒"。斋,素食不茹荤称斋;施舍饭食与僧人亦称斋。施舍素食斋饭,招引众多僧人来。此后,朝代更迭,兵燹水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往昔繁华成了尘烟,四散而去。但历经沧桑的"八关斋"碑,却一直默默地守候着这座几经荣枯的开元寺,伴着寺中的晨钟暮鼓,挺立于岁月的风雨之中,上面有颜真卿晚年撰并书丹的《有唐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
碑文记载,田神功在安史之乱中解了宋洲之围,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四月田神功有病累月方愈,宋州刺史徐向等 为逢迎田神功,在城南开元寺设八关斋会, 邀请一千僧人赴斋。石碑初称颜 鲁公碑,因碑文所记是八关斋会的佛事,后人便逐渐将此碑叫成八关斋了。八关斋历千余载,几度兴废,新中国成立后,对八关斋进行了保护和 维修,十年***中,八关斋被拆除,石碑被砸坏。1993年,原商丘县人民政府据宋代拓片重刻此碑,1997年建成碑亭,1997年、1999年分两次对院内进行了绿化。
《归嘉靖德府志》:八关斋所在地,唐代名"开元寺",宋代名"宝融寺",后又称"隆兴寺",不知何时又称"龙兴寺",元明间多次修葺。八关为佛教用语,亦称八戒,是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昼夜中所必须遵守的八条戒律: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香鬘及歌舞观听,七不眠坐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食非时食。前七者为戒,后一者为斋,合在一起总称为"八戒斋",或称"八斋戒""八关斋戒"。
壮悔堂侯方域作《新迁颜鲁公碑记》《重修颜鲁公碑记》两文。
康熙初郡倅陈昌国重建。复名开元寺。
宋至、陈锡辂和陈履平也曾为石幢作诗,乾隆十九年县志有载。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